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找回百年前我的故乡
——写在《<天门县东乡史考><乾镇驿乡土志注补>》完稿之际《〈乾镇驿乡土志〉注补》初稿完成之时,天已微明。我走到初夏的星空下,幻想自己俯瞰着民国初年的那个小镇:牛蹄河水静静流淌,南风送来沉湖新荷的清香;镇街的石板路上,人影憧憧,早起的商家们开始了一天的繁忙;一豆昏黄的棉油灯下,犹有纺车嗡嗡、书声琅琅,那是夜织的慈母在陪伴苦读的儿郎……一阵暖意弥漫在心田,我想,我找回了一百年前我的故乡。我们这一支胡姓,从19世祖存振公于明正统年间,自徽州府歙县槐源卜居景陵县乾滩,迄今已在此生息近六百年。“文革”第二年,妈妈怀着即将出生的我,随着下乡大军回到祖居地。十五岁时,我入读位于县城竟陵的天门中学,家人随后迁往邻县,从此,我就很少回到干驿。很多年里,故乡在我心中只是一个渐行渐远、越来越淡的背影。在岁月的打磨中,心性越来越静,思绪却越飞越远,而且常常不知不觉飞回到那个曾养育我十五年的水乡。
淘旧书是我的爱好。2012年秋天,我在旧书店里偶然觅得《乾镇驿乡土志》1982年铅印本,如获至宝。回到家中,一口气读起来,那些儿时听闻于老辈之口,如今只剩下零星记忆的的人物、地名、掌故,顿时一个个鲜活起来,原来我的家乡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有过这么多名垂青史的先辈!展读数遍之后,我将书中明显的错讹逐一记录下来,仍然有许多地方存有疑惑。某天,忽生一念,我何不自己校注、增补家乡的旧志呢?旋即又自哂道:痴子,是岂尔所能任之者哉!接下来的近五年时间里,我聚书和读书就不知不觉聚焦到方志编纂和乡邦文献上。随着《乾镇驿乡土志》中一个个疑点被解开,这本出自百年前一名学生笔下的假期作业愈发让我惊奇,它竟然折射了从春秋时期至民国初年约两千五百年中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涉及人文、地理、水利、官制、礼制、科举、风俗、物产等多个方面的史料。仅仅是管中窥豹,它的魅力已是令我痴迷。《乾镇驿乡土志》的校勘、注补工作大致完成后,手头的文献丰富起来,萌发扩充撰写的念头,加上此间多位师友提醒我,《乾镇驿乡土志》以文言行文,其阅读群体恐怕大受局限,因而再历时两年余,写成《天门县东乡史考》。
以一介工科生,擅作文字事,自有无数错漏处。所以觍颜示于人者,实感于故乡风气之畸变,欲寄以先贤烈士之事,聊发乡人慎终追远之思。有念于此,君子当不至于以浅薄相视,且不吝于教我也。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朝晖博士在本书的体例和文献检索方面给予悉心指导,并与高足祁毅同学(湖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2016级本科学生)校阅全文。黄永明先生为本书作序。周少明学长多次提供文献线索,指出初稿中讹误之处;周丈振武老先生年逾九旬,仍勉力为我讲述家乡故实。萧志才先生和刘彩富先生,数十年来潜心搜集整理家乡文献,悉数交付于我,并以耄耋之年亲予指点。同乡刘文远、蒋雪伉俪古道热肠,自告奋勇代作采访,因此而结识萧志才先生;蒋丈昆鹏老先生曾为我描摹对乾驿镇街的儿时记忆。
2018年作者采访故乡耆旧,左一左二:匡一飞大夫夫妇;中:萧志才先生;右二:刘彩富先生;右一:作者
还有《鸿渐风》、《天门文艺》等家乡微信公众号,使我得到向众多乡贤请教、采集线索的机会。冯知明、李国仿、曾凡义、刘文、陈峰、陈钢等师友或同乡时有指点或文献支持。李俊安教授代为查补了鲁超先生的资料,并校正本书英文书名。孙凌毅教授为本书题签了书名。甘大伟先生、王志飞同学和谭越女士重绘了插图。舍弟应中、表弟周巍,曾陪同采访或代为摄影。在出版过程中,同窗刘云霞(我风)老师、青年作家梅杰(眉睫)老师费心谋划,崇文书局刘丹老师、李少华老师以及我所效力的邦维文化公司同仁们,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几年间,奔走衣食之余,每每伏案至深夜,家中旧书遍布,内子蒋思婧博士竟无怨言,且尽揽家中琐事。在庆璋先生的《乾镇驿乡土志》问世百年之际,这本小作终于完稿,诚挚感谢以上诸君。古籍数字化进程为文献查考提供了极大便利;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犹他大学等机构博大的胸怀和丰富的汉籍馆藏令人感佩,赖其藏书补全了《鲁德馨传》,并理清了《湖广图经志书》和嘉靖《沔阳志》的版本源流,一并致谢。
谨以此书纪念先祖母方巧珍老孺人、先府君胡伯祥老大人,您们的慈爱和教诲照亮我的一生。无数个深夜,我以咀嚼文字来抵挡思念您们的哀伤。
胡德盛著《<天门县东乡史考><乾镇驿乡土志注补>》已由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出版
写作《天门县东乡史考》,起因是偶然得到同乡先辈周庆璋先生编撰的《乾镇驿乡土志》一书。庆璋先生字仲特,号再舫,天门县乾镇驿(现天门市干驿镇)人,生于清光绪己亥(1899年),幼承庭训,苦读诗书,师范毕业后,先后在乾镇驿、天门县城、武昌、汉口等地的中小学校任教,1964年元月病逝于汉口﹝1﹞。“古国有史,邑有志,咸纪事之书也﹝2﹞。”乡土志是地方志书的一种,载述一方自然、地理、人文、物产等概况,其范围大可至省州县,小可及镇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下诏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倡办新学,开启民智,学部尚书周百熙奏请各郡县编纂乡土志,用作中小学乡土历史、地理、格致三科的教材。同年,学部颁发《乡土志例目》,要求各府、厅、州、县选择博学能文之士按例编辑,一年内成书。辛亥鼎革后,乡土志的编纂方兴未艾,师范学校纷纷以此作为学生的作业课题。民国七年(1918年),庆璋先生正就读于湖北省立第一优等师范学校,时任校长沈肇年先生也以“乡土志”为暑期作业的命题,于是庆璋先生以故乡乾镇驿为对象,每天寻访、请教家乡父老,采集素材,梳理文献,去粗取精,终于修成《乾镇驿乡土志》。天门县县治(城关)为竟陵镇,此外还有四大镇:东为乾镇驿,西为渔薪河,南为岳口,北为皂市。因此,《乾镇驿乡土志》名曰“乾镇驿”,其内容实际上涵盖天门县东乡各地(见《乾镇驿乡土志》“凡例”和“疆域”),即现在的干驿镇、马湾镇、净潭乡的全境及卢市镇、麻洋镇、小板镇、横林镇和多祥镇(天门工业园)的局部。《乾镇驿乡土志》全文仅一万多字,却以行文简洁、笔法谨严、内容新颖、直陈褒贬而得到方志学界的嘉许,著录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5页)和《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公司1996年版第17-44页)。由于假期时间太短,该志也存在不足之处:人物志大体引自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天门县志》,因而从道光到民国初年,近百年间的人物鲜有录入(仅有熊士鹏、蒋祥墀、蒋立镛和蒋元溥的传略);文字删节过多,导致许多段落难以理解;征引文献没有注明出处等。
庆璋先生民国七年的稿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后转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59年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3﹞;20世纪80年代初,天门县地方志办公室从方志学家朱士嘉先生处获悉此志及其馆藏线索,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费振刚教授的帮助下,得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手稿的影印件,以此为底本,由干驿公社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点校,干驿印刷厂于1982年铅印成书(以下简称为“干驿公社本”),署周庆璋撰述、熊源祺译注;1984年台湾周氏自印本(以下简称“周氏初印本”),由庆璋先生之子守曾和侄儿安曾在得到旅美同乡李君分七次寄赠的手抄“干驿公社本”后,进行校释并增补后印行,以送赠乡亲戚友;1990年台湾周氏自印本再版本(以下简称“周氏再版本”),内容再次有所增补,“周氏再版本”书后附着的《编后记》和《再版赘言》,记述了两版自印本的编印始末﹝4﹞。
左:《乾镇驿乡土志》1982年铅印本;右:《乾镇驿乡土志》台湾周氏再版本
笔者藏有“干驿公社本”和“周氏再版本”。“干驿公社本”注解详细并进行了全译,可惜有许多讹误、曲解,有些地方甚至失之穿凿,如周寅旸传记中以“方伯”为人名;邹枚传记中,有关其子孙的数句译文,显系望文生义等。“周氏再版本”注释少而精,附录中的人物补遗、乡谚探隐、火烧乾镇驿等内容,魏章祥先生注文中的家乡故实,均弥足珍贵,但也有缺漏。两个版本大致存在删节过多、标点不当、考证不详、篇目混乱(子目阙如或者混入正文)等问题,不妥之处约在百处以上。指出这些瑕疵,毫无臧否之意,相反,笔者对前辈的工作深怀敬意。“干驿公社本”成卷于“文革”拨乱反正未久,“周氏再版本”初版刊行于两岸开禁之初。稍微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应该不难想象,为了校注该志,熊源祺、周安曾、周守曾诸位先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正是两个版本的印行,使得家乡唯一的旧志得以流传于世,实在是居功至伟。后生小子所以不揣谫陋,敢于直指疏漏,实在是抱有与乡贤同样的愿望,惟望读者诸君能体察其愿为家乡略尽绵力的心情,则幸甚至哉!
《乾镇驿乡土志》问世已届百年,为使遍布世界各地的天门人士了解家乡的历史风貌,笔者从2012年开始《乾镇驿乡土志》的校勘注补工作,校勘以“周氏再版本”为底本,“干驿公社本”为对校本。其间,除搜罗补充旧籍、查阅新刊著作、实地调查勘验、采访乡邦贤人外,主要工作还包括:查核原书有文献出处的内容并校补错漏,订正或补入的文字外加“[]”号标识,错讹字加“( )”号并以小一号的字予以保留;调整原书目录,将原书九门编号成九卷,较长篇目下增加子目;增补内容,增加原书未收录的人物12名,名胜6处;注释翻译,语体用白话文,以高中文化程度能通读为标准,疑难字词酌加汉语拼音及释义,对于需要重点关注的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制度、典故等进行详注;难解之处加案语予以辩释,并标注存疑。《〈乾镇驿乡土志〉注补》历时近五年得以完成,最大限度保留了庆璋先生原著的面貌,新增文献,以“补文”“补录”标识。庆璋先生的“暑期作业”完成时间仓促,遗漏较多乡邦山川、古迹及人物,仅用注补之体难以完成对家乡历史渊源、古今流变的进一步考辨,加上其书以文言行文,不便今人阅读,因此笔者又在《〈乾镇驿乡土志〉注补》的基础上,综合排比相关材料,挖掘梳理各种线索,以白话文撰作《天门县东乡史考》,分为天门县建置考、乾镇驿建置考、天门东乡山川考(新增山川8处)、古迹考(新增37处)、人物考(新增26名)、大事考、乡谚考、风俗考和乾镇驿地名源流考等九卷。此外,配地图、插图若干,以求图像与文字相得益彰。因全书内容主要取材于天门撤县建市(1987年)以前,故定名为《天门县东乡史考》。天门东乡虽小,然而人文鼎盛,源远流长,以我学浅力微,自然不能备述其详,本书中错漏之处,也当不在少数,敬待贤达指正。个别段落因文献作者的时代局限,或有迷信、愚昧之嫌,相信读者自会明辨。
﹝1﹞据《湖北省天门县乾镇驿乡土志·附录二》,台湾周氏1990年再版本。
﹝2﹞语见清康熙七年《景陵县志序》,易体震撰,载于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天门县志》。易体震,湖广宜都人,清顺治朝贡生,甲午(1654年)副榜,知县(雍正《湖广通志》卷三十八《选举志·皇清贡生》)。
﹝3﹞对《乾镇驿乡土志》的背景、评价及稿、抄本的馆藏信息,参考《天门旧志研究》(张卫萍著,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和《一本乡土志 海峡两岸情》(胡华撰,署名“湖边”,刊于2004年《故乡情》杂志)。1989年版《天门县志》卷二十七《文化新闻志·史志》亦载有《乾镇驿乡土志》手稿、抄本信息,文中称“干驿公社本”为“1981年点校铅印本”。
﹝4﹞“干驿公社本”底本和“周氏初印本”底本的来源及经过,由萧志才先生于2018年12月15日口述,并参考《一本乡土志 海峡两岸情》一文。萧先生出生于乾镇驿,一直从事天门县地方史志文献的研究和整理。2004年端午节,周守曾、周述曾昆仲回到乾镇驿探访期间,萧先生曾参与陪同,得以知悉“干驿公社本”为“周氏初印本”底本之事。另,同乡周少明先生曾于2019年11月15日联系周守曾先生的子女,得知周安曾先生已过世,守曾先生卧病在床。
(责编:糊汤粉)
【特别提示】
欲购书者请点击下图二维码,按提示操作。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最离奇的故事
尔也:执子之手(诗三首)
心然:又见汉北河
徐新凤: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因荷藕然:岳口诗草三章
我们拼血缘,别人拼契约
忘忧草:小爷
郑福平:寻找竟陵古城
陈玉祥:文学泉畔品茗怀古
邓东平:一个天门人和他的台湾老板
张东初:上梁记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